稀土自发光材料的发光原理
发布时间:2020-05-14
  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在1896年发现元素放射性光线,从此人类开始研究自发光材料。百年来,人类对自发光材料的研究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我们熟知的居里夫人发现 “镭”为代表的无需外因就能自然发光的强放射性材料;第二阶段是以硫化锌为代表的荧光型自发光材料,由于此类材料有放射性,发光时间比较短,亮度也不够,因为没有大范围使用这种材料;第三阶段是利用稀土元素激活的剑突铝酸盐、硅酸盐等无辐射的高科技产品,这种材料的出现改变了自发光产品无法大范围应用的历史。

  稀土具有特殊的电子层结构,有着一般元素所无法拥有的光谱性质,稀土发光几乎覆盖了整个固体发光的范畴,只要谈到发光,几乎离不开稀土。稀土元素的原子具有未充满的受到外界屏蔽的4f5d电子组态,因此有丰富的电子能级和长寿命激发态,能级跃迁通道多达20余万个,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辐射吸收和发射,构成广泛的发光和激光材料。随着稀土分离、提纯技术的进步,以及相关技术的促进,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得到显著发展。发光是稀土化合物光、电、磁这三大功能中最突出的功能,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
稀土化合物的发光是基于它们的4f电子在f-f组态之内或f-d组态之间的跃迁。具有未充满的4f壳层的稀土原子或离子,其光谱大约有30 000条可观察到的谱线,它们可以发射从紫外光、可见光到红外光区的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稀土离子丰富的能级和4f电子的跃迁特性,使稀土成为巨大的发光宝库,从中可发掘出更多新型的发光材料。



  稀土发光材料的应用会给光源带来环保节能、色彩显色性能好及长寿命的作用,有利于推动照明显示领域产品的更新换代。我国稀土发光材料行业紧跟国际稀土发光材料研发和应用的发展潮流,与下游产业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互动机制,成为节能照明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除上述领域外,稀土发光材料还被广泛应用于促进植物生长、紫外消毒、医疗保健、夜光显示和模拟自然光的全光谱光源等特种光源和器材的生产,应用领域不断得到拓展。